寻人不遇 (比尔·波特 著)

用最柔软的方式滋养你强大
一个美国人,漂洋过海来到中国,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,其中一些诗人早已被世人遗忘。这位古稀老人,带着热爱、景仰和感激,从北向南,一路寻访诗人们的足迹。他在追思中思索,于诗境里徜徉,怀着感恩记录。

荐 语

一个美国人,漂洋过海来到中国,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,其中一些诗人早已被世人遗忘。

这位古稀老人,带着热爱、景仰和感激,从北向南,一路寻访诗人们的足迹。他在追思中思索,于诗境里徜徉,怀着感恩记录。

正如有些评论所说,《寻人不遇》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。

那些诗人和诗歌带给作者的感动,相信同样会打动你。

作 者 简 介

寻人不遇 (比尔·波特 著)

[美]比尔·波特

生于1943年,美国当代著名作家、翻译家、汉学家,著作主要研究中国的道家、佛教和诗歌等传统文化。同时,他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,著有《空谷幽兰》《禅的行囊》《黄河之旅》等。

试 读

以下内容为《寻人不遇》一书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,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解读内容。

以下内容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,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。

目 录

引言:中国古代诗人朝圣之旅

一、山东

曲阜孔子删选《诗经》

济南辛弃疾纪念馆

二、西安

司马村杜牧墓

韦应物故居

三、四川

江油李白成长之地

成都杜甫草堂

四、湖北

襄阳孟浩然墓

黄冈苏东坡纪念馆

五、江西

庐山白居易草堂

庐山陶渊明故居

正 文

引言:中国古代诗人朝圣之旅

比尔说,他很羡慕中国人,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。作为“老外”,他也为能读到这些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。所以,他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。

在作者的记叙中,每个字句都在向逝去的诗人们表达着:很遗憾,直到千百年后,我才姗姗来迟。即便如此,我也要踏着你们曾走过的路、看过的风景,以另一种形式和你们相遇。

作为与诗人们血脉相连的国人,也许通过本书,才是我们离诗人最近的一次。

作者的游历、诗的魅力都无法尽述,这里撷取部分,和视频解读互为补充,与君共享。

一、山东

曲阜孔子删选《诗经》

曲阜,是此次作者朝圣之旅的第一站,也是孔子的故乡。这里的洙泗书院,相传是孔子删选《诗经》的地方。

寻人不遇 (比尔·波特 著)

《诗经》是中国诗歌的源头。两千多年来,经过孔子删选的“诗三百”,不断被人吟诵、征引。他把诗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,让诗歌在中国享有重要地位。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里,一个不会作诗的人,基本上无法立足于朝廷。

《诗经》里的诗,风格质朴自然,同时有些蕴含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。比如,提醒人们自足的

《衡门》: 

衡门之下,可以栖迟。

泌之洋洋,可以乐饥。

岂其食鱼,必河之鲂?

岂其取妻,必齐之姜?

岂其食鱼,必河之鲤?

岂其取妻,必宋之子?

《诗经》中也有爱情诗,如

《野有蔓草》: 

野有蔓草,零露漙(tuán)兮。

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。

邂逅相遇,适我愿兮。

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(ráng)。

有美一人,婉如清扬。

邂逅相遇,与子偕臧。

这首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相遇相爱的情景,纯真朴实。比尔觉得,这些诗虽然朴拙,但它却是发自心灵的声音。

济南辛弃疾纪念馆

辛弃疾是济南历城人,生于1140年。“辛弃疾纪念馆”位于历城区东北的四风闸村。比尔来到院前,映入眼帘的,是年久失修的墙和大门。

这里的游客很少,比尔是今天来的第二位。萧条的氛围,令人不免孤寂,却也有益于作者安静地拜谒词人。

寻人不遇 (比尔·波特 著)

在一间展厅里,系统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。22岁时,辛弃疾做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。

当时,他加入了抗金组织,并号召亲友一同参与。有个他介绍的和尚,叛变后盗走了公文大印。面对头领的问责,辛弃疾说,给他三天时间,如果找不回大印就甘愿杀头。

两天后,辛弃疾直闯金兵大营,带回了大印和和尚的首级。根据此事,人们为他雕刻了一座爱国侠客形象。这座石像就坐落于纪念馆大厅前面。

金兵入侵大宋后,宋的都城迁往杭州。身为官兵的辛弃疾,也来到了这里。再后来,他成了词人。比尔认为,正是因为辛弃疾多舛的命运和政治挫折,才让他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之作。

年老之后,眼见山河破碎、光复无望,辛弃疾写下了数百篇作品以抒愤懑。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

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: 
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
在报国无门的背景下,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,深刻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痛苦和压抑。

二、西安

司马村杜牧墓

在长安司马村,比尔见到一个正低头修理锄头的老人。他问老人是否知道杜牧的墓在哪。老人点头起身,带着他穿过一排砖混结构的房子,再穿过豆角、茄子、玉米等菜地,停在了一座大坑前。老人说,这里就是杜牧墓原址。20世纪70年代,来了一些当官的,他们把挖到的一切都带走了,只剩下现在这个盛满垃圾的坑。

寻人不遇 (比尔·波特 著)

杜牧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,但在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官职后,就开始了异乡漂泊。期间他也经常回来。在最后一次离家之前,他写下了

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》: 

清时有味是无能,闲爱孤云静爱僧。

欲把一麾江海去,乐游原上望昭陵。

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没能遇上明主的怅惘和悔恨。后来,他从吴兴回到长安,三年后离世。

尽管墓已不在,比尔还是倒了酒,将它洒在了土坑里。接着他大声朗读起杜牧的

《清明》: 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站在一旁的农民,有知道这首诗的,也和着比尔一起朗诵起来。

听书精读

生活的哲学 (朱尔斯·埃文斯 著)

2019-6-9 22:55:03

听书精读

禅的行囊 (比尔·波特 著)

2019-6-9 22:57:58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