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哲学简史(冯友兰 著)

畅销全球半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
关于先贤思想,奉若圣明者有之;心向往而不得其门者有之。当然,也不乏有一些冷嘲热讽,甚至恶言相向,比如新文化运动时,视诸子百家为万恶之源,言必称中国人劣根性,恨不得和自己祖宗切割得干干净净。不过,不屑与鄙视,可能也只是妄自菲薄后的装腔作势.

荐 语

关于先贤思想,奉若圣明者有之;心向往而不得其门者有之。当然,也不乏有一些冷嘲热讽,甚至恶言相向,比如新文化运动时,视诸子百家为万恶之源,言必称中国人劣根性,恨不得和自己祖宗切割得干干净净。不过,不屑与鄙视,可能也只是妄自菲薄后的装腔作势。

在我们看来,诸子百家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与魂,只不过时代久远,而且鉴于文言文的缘故,一般人还真是看不懂、搞不明!

本书由作者在美国讲学的记录稿编辑而成,是西方人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。在冯友兰教授剖析下,中国诸子百家深邃的思想主张,变得简洁、生动、出神入化。这是一个进入先贤经典的捷径。

作 者 简 介

中国哲学简史(冯友兰 著)

冯友兰 

著名哲学家,历任广东大学、燕京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。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。著有《中国哲学史》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《贞元六书》等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,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,被誉为“现代新儒家” 。

试 读

以下内容为《中国哲学简史》一书上部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,成为樊登读书会APP的VIP会员即可获得全部解读内容。

以下内容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,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。

目 录

一、中国哲学的精神

二、中国哲学的背景

三、诸子的由来

四、孔子:第一位教师

五、墨子: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

六、道家的第一阶段:杨朱

七、儒家的理想主义者流派:孟子

八、名家

九、道家的第二阶段:老子

十、道家的第三阶段:庄子

十一、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:荀子

十二、韩非子与法家

十三、儒家的形而上学

十四、治国平天下的主张

正 文

一、中国哲学的精神

哲学在中国的地位

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,一向被比拟为宗教之于其他文明中的地位。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,都关切哲学领域。曾经,四书五经也具有类似《圣经》的地位。然而,儒家思想并不是一种宗教。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,并且在思考人生之前,先对思考这一行为本身进行思考。宗教也和人生相关,它的核心也必然包括哲学,往往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。但中国人不那么关心宗教,因为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那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,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。

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

中国哲学认为,就做人而言,最高成就是成圣,也就是宇宙和个人合二为一。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,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。所以,很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,不像释迦牟尼、柏拉图等人,认为追求天人合一,就要抛弃社会,甚至否定人生。不过,正确理解中国哲学的话,不能称它为完全出世的,也不能称它作完全入世的。它既是入世的,又是出世的,即所谓:“不离日用常行内,直到先天未画前。”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“内圣外王”,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的“哲学家-国王”理论。

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

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述一般都非常简短,表面看起来似乎不连贯。这是因为,它们本来就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。学习哲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,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,而不是成为某种特殊的人。所以,人们只能从哲学家的书信言论集中去辑录,其中时间不一,记录者不一,难免有不相连贯、甚至矛盾的地方。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、警句、比喻、事例等形式表达思想,因此十分简短。但正因为语言如此不明晰,其中所暗含的内容几乎是无限的。

中国哲学简史(冯友兰 著)

二、中国哲学的背景

每个人的思想,都受制于他所处的环境。而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,一个民族的哲学,同样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。

地理环境

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,在古人心中,世界就是生活的这片土地。中国的先贤哲人,从未有过海上冒险的经历,对他们来说,四海之内,就是普天之下。因此,孔子说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,对于大海,他只惆怅地遥想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。

经济背景

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,直至今日农业人口依然占中国总人口的大半。因此,在历史上,一切社会、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,都是以土地分配和利用为中心的。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,都必然涉及“本”“末”,农业被视作立国之本,而商业则被看作是末端。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曾论述,认为农民像婴儿单纯朴实,顺服,比较不自私,因为财产难以移动,所以国家遭难时,农民不会弃置不顾。商人则多谋奸诈,不顺服,财产移动简单,国家有难时,往往自己逃跑。道家从这一点出发,谴责文明,鼓吹返璞归真,把农民生活理想化。

反者道之动

对农民来说,注意自然变化是农业生产的必需。中国哲学受太阳、月亮运行和四季嬗替的启发非常明显。儒道两家都注意到,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,都会有一种趋向,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。这个趋向,在《易传》中被称作“复”,“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?”在《道德经》第40章,类似的说法是“反者道之动”。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影响,催生出了“居安思危”和身处极端困难之中也不绝望的民族性格。

中国哲学简史(冯友兰 著)

家族制度

农民靠无法移动的土地生活,所以,同一个家庭的后代,会在同一片土地上,联系紧密地共同生活,由此发展出中国的家族制度。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为: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,三种是家庭关系,两种是家庭关系的延伸。中国的祖先崇拜: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人,追溯首先在此定居的祖先,敬拜他,将他视为家族的共同象征,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发展起来的。

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,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,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。

中国哲学的方法论

农业为本的情况,不仅影响中国哲学的内容,更重要的是,它还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。诺斯洛普教授曾经提出:概念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来自直觉,一种来自假定。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;由假设得出的概念,其完整意义是根据假设,用演绎法推演出来而认定的。

由假设观念出发的哲学家喜欢明确的东西,而由直觉出发的哲学家,则需要重视不明确的东西。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,诸如土地和庄稼,都是一眼就认识的东西,他们处于原始和纯真的心态之中,把直接认识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。这也是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的原因。

中国哲学中的“常”与“变”

中国的哲学产生于过去的经济环境之中,那么它的内容是否只对过去才有意义?

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里,总有一些内容只对处于当时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有用,但是,还会有一部分哲学思想具有持久的价值。我们在学习哲学史时,应该对其中哪些是有永久价值的,哪些是可以改变的,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。中国的哲学,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。

中国哲学简史(冯友兰 著)

听书精读

中国八大诗人 (胡怀琛 著)

2019-6-9 22:39:31

听书精读

得民心得天下:王蒙说《孟子》 (王蒙 著)

2019-6-9 22:46:57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