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尼拔的“反社会人格”,《搏击俱乐部》中的“分裂样人格”,《五十度灰》中自虐的痛与快乐,剪刀手爱德华的自闭包裹着温柔……电影与文学对于“人格”的演绎常是极端且戏剧化的。
种种人格特征在我们身上并没有电影中这么“脸谱化”,但它们依然无处不在且常常共存、交织,并不比曲折的故事简单多少:自恋和自卑可以共存于同一颗心,看似遥远的自虐倾向其实时常影响着我们的人际模式……
我们会从常见的人格类型讲起,一起了解人们惯常的行为模式及其隐藏的逻辑;会给出自我人格成长的建议,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心理困境与负性情绪;如果你对心理学的学术理论感兴趣,你也会在课程中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,搭建关于人格的知识体系。
伴随课程的推进,你会发现,我们不应给自己和他人随意贴上某种人格的标签。你的名字无法提供关于你的线索,你的生活也不能显示你的本质,我们对任何一种人格“类型”的归纳,也无法概括一个人。
那么,了解人格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?
哈珀•李在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写道:
你只要明白这一件事,你与形形色色的人都会交往得更好。但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,直到你用他的眼睛来看世界,直到你钻进他的皮肤,和他一起走路。
我们这次要从心理学这个广袤的学科中,摘取“人格”这个微小侧面,就是要带你钻进自己和他人的皮肤里,探索我们是怎样一个人,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其他人,如何和他人相处。
直到我们真正成为自己。